TOP

追忆宝鸡民革老前辈杨参政先生
强文
  深秋时节,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来到紫原村,参观村上为杨参政先生建立的铜像,缅怀杨老一生的功绩。
  杨老的铜像树立在紫原村委会门前东侧的花圃之中。高高的台座上是杨老金色的半身铜像。村委会后面的花园里,两块环形面板上介绍杨老的生平。在他的家乡,由村两委会为杨老建立铜像来纪念他,充分说明杨老在紫原人心中的崇高形象。
  宝鸡教育事业奠基人
  杨参政先生(1907—1997)原籍宝鸡县陵原乡紫原村,生于清光绪三十四年(1907)农历九月二十六日,字仁轩,晚年自号紫原老人。他自幼就读于村私塾和初小。1921他在宝鸡县第一高等小学学习,眼界日宽,思想逐渐追求进步。期间,1926年农历八月经历了吴山土匪王友邦绑票师生案,使他深感社会的黑暗。1927年夏,他和另一位同学代表宝鸡学生参加了陕西靖国军司令于右任在西安召开的全陕学生联合会,秋季又考入陕西省立第一师范求学,在该校受到李敷仁、何寓础、武伯伦等老师的教诲,爱国之心日坚。1930年考入北平民国大学学习。在民大期间正是“九一八”事变之后,全国抗日救亡运动高涨,他积极参加各种活动,并在风起云涌的抗日救亡运动中加入了中国左翼科学家联盟,听过鲁迅先生的演讲,随施存统先生学习《资本论》。
  1933年杨参政先生学成归里后,任宝鸡县第二高级小学校长,两次任县教育助理员。1937年蒋介石在庐山举办暑期训练团,他前往参加。不到一月结束后,他即在南方考察教育事业,特别是对无锡等地学校教育的考察使他深感宝鸡教育的落后。回宝后,他即着手在宝鸡创办中学。1940年7月,宝鸡第一所中学——宝鸡中学由杨参政先生亲手创建成立,由县长董学舒兼任校长,杨参政先生实际主持校务。1945年他联合地方人事创办私立建华中学,任校长。1946年受县政府委任,兼任县立简易师范校长。解放后他在宝鸡县虢镇中学、后山寺中学任教。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文革”中受到迫害,回乡接受管制劳动。1979年平反,恢复工作。
  先生一生的大部分时间献身宝鸡的教育事业,为宝鸡基础教育的奠基和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1990年宝鸡中学在建校50周年校庆之际,特别邀请已83岁高龄的杨参政先生出席校庆仪式,这是对他几十年献身宝鸡教育的肯定。
  1995年,宝鸡各界人士特别是他的学生600多人齐集杨老的家乡紫原村,为杨老树立“杨公参政德教碑”,以表彰他为宝鸡教育做出的贡献。我以《立碑挂匾彰德政》为题在民革中央《团结报》撰文进行了宣传报道。
  宝鸡民革尊敬的长者
  1980年,杨参政先生加入民革。随着民革各级组织的恢复,杨老在宝鸡县建立了民革组织,成立了民革宝鸡县小组,任组长。先生以他几十年的资历和经验,对全县各项工作积极提出意见建议,积极参政议政。从1981年1月至1990年5月,杨老连续担任宝鸡县政协五、六、七届委员会委员、常委,宝鸡县第十届人大代表等职。同时他积极发展民革组织,使宝鸡县民革小组不断壮大,由最初的几个党员发展到二十多名党员,成为宝鸡民革除金台、渭滨外,最早在县上建立的民革组织。
  同时,他积极吸纳年轻同志加入民革组织,使民革宝鸡县小组年龄结构大为改善。民革宝鸡县支部建立时,杨老不计名利,坚决让贤,让相对年轻的王志超同志担任主委。他推荐谭崇礼同志加入民革,并在县乡企局任职,后连续两届担任宝鸡县政协副主席。
  杨老是我加入民革的介绍人。我当时大学毕业后在县功高中任教。杨老认为我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具有较高的学历和文化水平,我父亲又是民革联系人士,完全符合民革的发展条件。他与王志超主委一起,亲自到县功高中找校长谈话,希望我加入民革组织。最终在他的努力下,我于1987年1月加入民革,成为当时全省民革组织最年轻的党员。
  杨老积极组织民革党员开展社会服务活动,和陕西民革联合创办了中山业余学校宝鸡函授站,任站长,并亲力亲为,组织教学,函授培训,为社会培养了许多当时急需又紧缺的财会等人才。1983、1984、1985连续三年,函授站被民革陕西省委和西安总校评为社会办学工作先进集体。我也曾利用业余时间在县功高中教学点为学生上课。他还兼任宝鸡县新华业余技术学校校长,虽值高龄,仍然为宝鸡教育贡献余热。
  《紫原诗文选集》的编辑与出版
  杨老一生博览群书,笔耕不辍,留下不少诗词佳作。这些诗作或记事,或怀人,或抒情,或励志,内容多样,情感真挚,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他又长于历史教学和研究,加上他几十年的丰富经历,在平反落实政策、重新工作后的十多年里,杨老为省、市、县三级政协文史资料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撰写了大量文史资料,发表在省、市、县各级政协文史刊物和作品集中。他也担任宝鸡县政协第五、六届文史委副主任,宝鸡市政协文史委顾问。1986年还被陕西省人民政府聘任为省文史研究馆馆员。他还参加了《宝鸡县志》的编修工作。
  为了保存好这些珍贵的诗词和文章,以免其遗失,由杨老的学生安英、强温、郑克敏、强伯行四位老先生组成编委会,对杨老的诗词佳作和文史资料进行选编。当时杨老住在紫原村老家,安、强、郑、强四位也都住在不同的地方,由于交通条件落后,工作起来十分不便,杨老就分次将自己认为满意的作品让人捎到宝鸡市图书馆,交给时在图书馆工作的强温先生的哲嗣强春生,由他星期天回家时带给远在六川的父亲,由强温先生进行初选和编辑。在此基础上,四人再进行研究确定。
  在初稿基本形成后,他们以杨老家乡“紫原”来命名这部作品集为《紫原诗文选集》。紫原原叫紫草原(芝草原),古传这里曾是生灵芝草的地方,人食之可以长寿。又传这里曾发生盗灵芝草的故事,因此而命名。他们又请时任宝鸡市政协文史委副主任的李逢春先生再次进行审定并写序。宝鸡市政协常务副主席田世珍以《人间难得此精神》为之序。杨老写了自序及后记。
  《紫原诗文选集》收录了杨老一生创作的诗、词、歌、联、文五部分内容,其中文选又包括记录自己一生经历的“生平事略”,研究文史的“县史钩沉”,介绍重要人物的八篇“传记”以及“杂文”。1989年9月出版,千阳县印刷厂承印。宝鸡市政协、民革宝鸡县支部及强波先生资助印刷。杨老的作品集清词丽句,洋洋洒洒,成为上世纪八十年代宝鸡最早出版的个人作品集,一经出版就产生了积极的反响。他的学生们为此专门在紫原村举行了《紫原诗文选集》的发行仪式,宝鸡社会各界数百人参加了活动。
  为配合《紫原诗文选集》出版发行,强春生从杨老的诗句中选了“青出于蓝蓝逊青”作为内容,制成书印一方,并篆刻一方“紫原老人”印,一并钤盖在书的内封上,使作品增色不少。
  1997年2月,年高德劭的杨参政先生走完了他九十一岁的人生岁月,在家乡紫原村逝世。由于他的供养关系在宝鸡县教育系统,所以县教育局委托我写了《杨参政同志生平简介》,2月27日,县教育局在紫原村为杨老举行遗体告别仪式,宝鸡社会各界和市县民革的领导和党员参加遗体告别。宝鸡市、县政协、宝鸡民革送来花圈挽幛,深切悼念这位宝鸡教育界的元老,宝鸡民革的老前辈。时任县教育局局长董科介绍杨老生平,对杨老一生给予高度评价。

Tags: 责任编辑:bjmg
】【打印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 民革凤翔区总支部组织提案获区政.. 下一篇:民革党员何建锋在陕西省人社系统..